欢迎光临!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分校东郊小镇小学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教师发展>>阅览文章

研修班寒假随笔(十四)

发布时间:2018/2/12 10:02:28阅读数:982作者:史伟琴


成为一名教师以后,从对教师职业的憧憬变成了有很多困惑,很多的不解。学生时代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感觉里面充满了对学生的爱和教师的神圣感,也许不经意间教师可能会改变很多学生的一生。当成为教师之后再读这本书时,深深触动我的是其中的智慧,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自身要有过硬的教学知识,还需要有灵活的教学技能。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成绩似乎是每位教师和学生都不可能绕开的问题。不谈成绩时,师生相亲相爱异常融洽;一谈成绩,鸡飞狗跳不可安宁。可见“成绩”在师生关系中的非同一般的地位。其实每一位教师都清楚的知道,学习成绩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有个理想的成绩,但是每个人不可能都是满分的那一个,因此遗憾不可避免。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过分关注,对待分数的态度很严苛的话,在长期的学习中,学生的自尊心必然会收到伤害。反思自己半年的工作,也会因为学生的个人成绩而大喜大悲,也会疏忽照顾好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又有哪个孩子不想成为最好的自己,最优秀的那一个呢!学生各有不同,作为成年人且是一位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来说,保护好每一位孩子的自尊心责无旁贷。
    教师总想要自己的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做到最好。殊不知每一个学生也像世界上树叶一样,没有完全相同的。“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出了较好的解释。教师常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说这样一句话:“大家都是在一个教室听一个老师讲课,为什么有的同学学得好有的同学学不好,原因就是没好好听课。”其实真的好好听课了,每个学生都可以达到一样的学习效果了吗?显然不是。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因此他们学习上达到的程度必然不同,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定然不能对大家统一要求。以一年级学生学习拼音为例,有的学生学习一遍,就能很好的拼读;大部分学生经过多次练习也能较好的掌握;但是同样还有小部分的同学,及时学完

之后,依旧存在部分音节辨识不清的情况,甚至到了三四年级可能还存在问题。如果教师用相同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显然是不合适的。要求过高,伤害了后进生的自尊心;要求过低,部分学生不能更好发展能力。所以孩子们通向知识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因材施教,也许能够更好的保护好他们。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收获颇多,更想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适当的实践。读书使人进步,读书更能让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一个年轻的教师多读书,读好书,这不仅是成长的必由之路,也许也是成长的捷径。

王曼

2018年2月12日

上一篇:研修班寒假随笔(十三)
下一篇:研修班寒假随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