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师发展>>阅览文章
发布时间:2018/2/11 15:45:07阅读数:955作者:史伟琴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放假的这些天,我除了休整自己,也利用这难得闲暇时光好好地读一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老师的我,常常嘱咐孩子们多多读读书。可是,我自己却很少有时间静下心的读书,因而这些读书的时光显得尤为珍贵。再次拜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给我的触动很大。
在执教的过去一年中,我常有这样的感叹,时间是不够用的。上班之后,我除了固定上课的节数,空余的课堂都用来改作业,处理杂事。作为一名班主任,我需要做的工作更多了,常常处理孩子们之间的纠纷,就能花去大半节课,除了这些学校例行的检查,会议,活动等等。但作为一名教师,我真正需要做的是上好每一节课,这背后就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所以我往往回家后备课到很晚。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其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课上得很成功。课后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老师说,他的课很好,并且请教了他,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一节课,不止一小时吧?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答话,其实给我触动很深。就目前而言,我们作为经验不够丰富的老师,备课所花的时间虽然很多,但这也是经验的累计。 而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从来不抱怨没有空闲时间。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人,谈到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说是终生都在备这节课的。
我们该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仅仅是备教材和书本吗?这些足够了吗?显而易见,这是不够的。为了备好课,我们还需要读书。书中这样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是呀,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往往也是我们所缺乏的。因为在我们所教的那门学科中,我们所教授的仅仅是些基础知识,不过过时沧海一粟罢了。
《给教师的建议》这一本书中,不仅仅让我在自身学习得到了启示,还让我对于教学中也得到了很深的启发。每一个班级中都有一些后进生。对于老师而言,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他们比大多数的普通同学学习时间需要多2到3倍,很多头一天学过的内容第二天就忘,所以对于这类同学就要进行巩固性练习。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的所任教的班级中也出现了一些后进生。对于这些后进生,我所采取的是给予耐心包容,花更多的时间给他们,让他们去反复的巩固。我相信这些孩子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消化知识和巩固。班级中有这样的一个学生,小c,她是一个很可爱的女生。她上课非常积极回答问题,但是她的学习成绩总是排在末尾。是她上课没有听吗?我相信不是的,因为我经常能看到她渴望回答问题的小眼神,还有她那不断举起的小手。这些都告诉我,这孩子在学习在听。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这孩子虽然听课,但是对于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并没有认真思考。可能相对于其他孩子而言,这孩子的吸收能力比不过那些普通的孩子,因此我和她家长多次沟通,对于孩子的这些基础知识要反复巩固,在生活也鼓励孩子多读书多积极思考问题。因为我相信她只要上课认真听,认真学习,她一定可以取得进步。对于小c我平时也是以鼓励为主。虽然在过去的一学期中,她的成绩总是在中下游徘徊,但她课堂上的回答让我看出这孩子在慢慢学会思考,最后一次期末考试,她却取得了一个非常好的成绩。这孩子的变化让我明白了,有的时候对于孩子,我们要静等花开。原来不论是孩子,还是我们自己,都离开读书。
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我不时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
张茜
2018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