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4/23 13:19:17阅读数:448作者:朱露
用学习单支持学生科学思维发展
——记江宁区小学科学张骏名师工作室研修活动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校园里充满了朝气与活力。2024年4月18日,江宁区小学科学张骏名师工作室教学研讨活动“支持学生探究活动中科学思维发展的学习单设计研究”在南京市东郊小镇小学如期举行,张骏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与东郊小镇小学科学组的老师们共同参与了此次教研活动。
第一节课由东郊小镇小学王亚芹老师执教《环境变化以后》。王老师使用谜语作为切入点,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以麻雀为范例,向学生介绍了“三折页”记录单的作用及使用方法。紧接着,教师出示了四种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图片,供学生进行猜测。学生们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尝试用“三折页”记录单提取关键信息,并根据提取到的信息,进行有条理、有层次、有逻辑地描述,证明季节更替以后,动物行为和形态的改变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本节课借助“三折页”记录单建立“环境、功能、特征”三者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思维,将学生不可见的思维过程在“三折页”记录单当中可视化,教会学生进行科学表达。此课程营造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实现了学习单支持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功能。
第二节课为田格非老师执教的《庞大的家族》一课。田老师从学生身边熟悉的蚂蚁入手,先让学生画出记忆中蚂蚁的样子,再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蚂蚁的特点,并总结其显著特征。紧接着,教师出示校园中其他类型的小动物,通过让学生对比其与蚂蚁的身体结构,在记录单上进行分析比较总结,找出这几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学生发现昆虫的特点是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其中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且并非所有昆虫都有翅膀。接着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昆虫“庞大”的意义,知晓至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约150万种动物,这个“家族”是其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约占动物总数的80%以上。课堂最后一个环节为“你来描述我来猜”的活动,学生学会描述昆虫的特征,逐步地掌握昆虫的特点,并在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利用知识辨别昆虫。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也让学生学会了自主思考。
第三节课由罗瑞敏老师执教《不同的运动》一课。罗老师从学生熟悉的几种运动现象入手,引导学生逐步学会使用肢体、图示、词汇去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通过描述不同运动形式的特征,尝试按照运动路线给这些运动形式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罗老师提出挑战任务:选择合适的物品做出各种形式的运动,并判断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包含了什么运动形式。整节课的活动是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罗老师还有意识地用关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推动探究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学生的科学思维是在不断发展、进阶的。为了帮助学生思考、支持学生科学思维发展,教师设计了让思维可见的学习单,教授学生采用图示的方法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并明确了相关要求:尽可能描述地准确、完整、简洁。在学习单的使用上,罗老师关注了学生的年段特点,首先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去描述,在展示交流评价中使学生明确图示的要素和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观察对象,并描述其运动情况。在有层次地使用学习单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
接下来,百家湖小学夏玥然老师为为大家带来了专题讲座——《例谈指向科学思维发展的教学实践》。夏老师从科学思维概述、当前科学课堂现状及分析、小学科学教学与中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分享。她首先带着大家研读了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思维是科学学科最本质的特征,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接着通过结合相关课程案例,重点探讨了学生科学思维方面的培养策略,包括开展情境教学、精设关键问题、合理利用学习工具,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来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最后,工作室主持人张骏老师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点评和总结。他认为三节课都能很好地围绕学习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醒大家对于学习单的使用一定要思考三点:第一,学习单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必要,教师需要思考是否所有活动都用到学习单;第二,如果需要使用学习单,教师要明确该活动使用的学习单有什么功能,以及如何通过学习单展现出学生的思维历程;第三,学习单能否帮助学生对信息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进而能进行有逻辑地表达和交流。
此次“支持学生探究活动中科学思维发展的学习单设计研究”教研活动圆满落幕。在本次活动中,老师们观摩交流了众多教学案例,大家一起进行观点交锋,思维碰撞,对如何设计和使用学习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相信老师们定会将所学运用到今后的实际教育教学中去,为切实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