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师发展>>阅览文章
发布时间:2015/5/28 14:36:20阅读数:1144作者:马星星
《现场与背后》读后感
许春梅
2015年5月20日
在很多场合都听到一些老师谈及到贲友林老师,并且对贲友林老师都不惜言语进行赞叹,因此让孤陋寡闻的我,不免对贲友林老师产生了一些好奇: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能让这么多人深感佩服?这个贲友林老师肯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和自己的人格魅力。
很幸运,我读了贲友林老师的两本书,一本是《此岸 彼岸》,一本是《现场与背后》,今天在此我谈谈《现场与背后》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和启发。虽然我是一名年轻的语文老师,读《现场与背后》仍然令我受益匪浅,虽然学科不同,但是我个人觉得教学中蕴含的道理却是相通的。
首先,《现场与背后》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真实。就像贲友林老师自己追求的课堂,是那样的真诚本色,朴实无华,不加修饰,清新自然。《现场与背后》不类似一些教育类的书籍中阐述很多教育教学理论,这本书中踏踏实实、原原本本的收集了贲友林老师一个个真实的课堂教学实例。正如贲老师在《现场与背后》的后记中写的:有说明的行程是真实的。所以我说《现场与背后》是一本真实的、毫不做作的书。
贲友林老师无疑是一位做勤于思考的老师,我们有时写教学反思是为了应付检查的任务,简单浅显的写一写自己对一节课的想法,但是贲友林老师的教后小记写得是那么的富有深度和广度,由此也能看出这位老师平时肯定会有很大的阅读量和收集信息的能力。4年时间30节数学公开课,老师能坚持以深度思考的形式写教学小记,是我们很多人都做不到的。正如书中《“平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这一课的教学小记中,有这么一句反思:“教师需要有与自己“同课异构”的自觉与勇气。与自己“同课异构”,就是通过对同一个问题的思考,阐述,理解,辨析,感悟,再思,构建一种对话的场域。通过比较,沟通理解,触发思考,促使优化,走向深刻”。这一课的教学小记,可能也能说明为什么贲友林老师能不一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个教书匠,而是能年纪轻轻就成为一位名师,与他的勤于思考是密不可分的。此刻让我不禁想到,这些名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敢于实践,勤于思考。
在读师范学校的时候,我就接触到: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其实很多年中,我对这几个字都是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也在有一段时间内我对这几个字产生过怀疑。但是,纵观各个名师,他们在课堂上的确能从各个方面展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越是名师,在课堂上越是懂得“扶”与“放”之间的关系,也越能通过扎实的“扶”,最后出现大胆的“放”。正如在《解决问题》的教学小记中,贲友林老师这样写道:在“让学”的过程中,教师对教什么和怎样教应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该教的,才教;当教的,方教。教,服务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学,而不是遮蔽学生的学,替代学生的学。我之所以说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其实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到“扶”与“放”,例如,很多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手法是一样的,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书中,有一课名为《猴子中果树》中,不正是能体现出“扶”与“放”的教学方法吗?其实这样的课文还有很多很多,在此也不一一赘述了。
一位教师,如果教语文,那他平时阅读的书目中都是涉及到文学类的书籍,我想,那就是一种悲哀和可惜。阅读面越广,阅读量越大,自己的思想也会更有深度和广度。才不会仅仅为了教课文而教。这样,这位语文老师的语文课才会更加生动,吸引学生。
也许我的反思稍有偏题,在此仅仅浅显的谈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认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