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师发展>>阅览文章
发布时间:2015/4/27 11:04:24阅读数:1115作者:马星星
读《现场与背后》有感
孙雪武
2015.4.24
对于《现场与背后》这样的书名,有点儿像新闻类、法制类的书,可下面一行副标题“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似乎又有些俗气。阅读的习惯让我首先看的是本书序,这样既大致了解了本书的内容,也对作者有了更进一步地认识。
随着阅读的视角,我翻到了本书的目录:共分为四个辑,记录了2010年9月至2014年2月四年中共30节现场教学实录。30个关键词深深地吸引了我,每一节数学课,贲老师都提炼了一个词,来表达他在课堂探索过程中的感受、状态与心情。从“启程”、“迷茫”、“踱步”——“探索”、“亮相”、“挑战”——“发现”、“徜徉”、“豁然”,从这些关键词中,就能够体会到他一路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历程。每一个教学案例都注明了教学时间、教学班级,写出了教学目标以及详实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不仅能让我们看到整节课的设计思路,更重要的是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片断都是精彩呈献的,具体到每一个提问、回答是由哪一位学生说的都如实地展现,还包括了课堂中的气氛。更令我吃惊的是每一个环节中,学生的思考过程在学习研究材料中的展示都是原始的、真实的。光是这些,就让我的脑海中不由地蹦出两个词来形容贲老师——“细心”、“有心”。四年中30节课,都能够将学生在课堂中用到的学习研究材料收集整理保存好的,实在是难能可贵。不由地联想到自己,平时的常态课不说,光是这么多年的各级各类地教学公开课、比赛课、研讨课中,为学生准备地学习材料也很多很多,可从来没有想过收集、保存,总抱着上完了事,完成任务地状态,没有注重过程地梳理和归纳。在“细心”和“有心”方面和贲老师简直相差甚远。
看着看着,我发现了本书精华之处,就是贲老师的每一节教学实例后,必然有一篇“教学手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随笔”或是“教学反思”。但是他的“教学手记”远远比我们的随笔和反思更有深度和广度。除此之外,贲老师还在思考:数对的教学,如何以简驭繁?如何表达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学生获得了什么?如何真实表达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过程?一节课,在实践之前,居然要思考这么多的问题。不仅如此,如果仅是思考还远远不够,还要在具体操作中,探索、修改、设计适合学生的最佳方案。比如某个问题是怎么修改的?某个环节设计的意图是什么?在他的“教学手记”中都如实地记录着,让读者似乎能够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和他一起在思考,在经历一样。相比之下,我们的随笔和反思,似乎显得如此地仓白、浅显、无力,更像二、三年级学生的流水日记一般,没有深度、没有理论、更没有思考力。本节课的“教学手记”中还提到了,对于数学课的设计,并不是越多越好,一节课的承载量是有限度的,取、舍之间,方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追求。
我内心的感受,借用贲老师后记中的一段话我想更适用。“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共同创造的地方。当我们匆匆前行的时候,多一些回望,自然会多一分智慧,多一分淡然,也多一分走向远方的自信和坚定。我不知道未来还会发生什么,但我一直对未来充满期待。风景,就在路上。相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