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分校东郊小镇小学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教师发展>>阅览文章

《现场与背后》随笔

发布时间:2015/4/27 11:02:45阅读数:1268作者:马星星


《现场与背后》随笔

吴思思

2015年4月1日

        新学期开始,有幸读了一本书——贲友林老师的《现场与背后》。读罢,获益良多。

        这本书里生动地描绘了贲友林老师的课堂教学,在他的课堂上,结合实际情况,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这种常处于理论阶段的常见说辞变为了现实,将枯燥的课堂学习变得生动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在教学上获得成功。

       拿到这本书时,出于阅读习惯,我首先看的是本书的序。通过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闫勤为本书写的序中,我了解到此书是贲友林老师的第二本书,很遗憾他的第一本书《此岸和彼岸》我还没有拜读过。闫勤校长对此书有很高的评价,概括为:学生是幸福的,教师是充实的,课堂是充满生命力的。之后,我开始阅读这本书。

       《现场与背后》一书,公分四辑,呈现的30节课中,既有平时的教学课又有各类的公开课,有新课教学也有练习课、复习课,其中绝大部分课程时在自己所带班级完成。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都采用课堂实录的形式呈现。每一节课,贲友林老师都会采用一个词——如启程、迷茫、端倪、雏形等——来提炼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感受、状态和心情。从每一篇的教学实录中,我感受到了贲友林老师独具一格的教学方式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钻研精神。

        在本书中,每一个教学案例都注明了教学时间、教学班级,写出了教学目标以及详实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不仅能让我们看到整节课的设计思路,更重要的是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片断都是精彩呈献的,具体到每一个提问、回答是由哪一位学生说的都如实地展现,还包括了课堂中的气氛。更令我吃惊的是每一个环节中,学生的思考过程在学习研究材料中的展示都是原始的、真实的。这让我不由得佩服贲友林老师的细心和认真,再联想到自己,虽然自己在教学中也用心地备课,并且准备过很多教学材料,但从未如此用心地进行归纳与总结。

        在书中每一节的最后,都有一篇“教学手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随笔”。每一节的“教学手记”都十分让人惊叹。每一节课的教学前后,贲友林老师都会思考与反思教材内容:“用数对确定位置”内容的数学本质是什么?人们为什么要用数对确定位置?应当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如何从数对中提取相关信息?对本节课的思考: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例1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学会吗?例2教师教学的着眼点在哪儿呢?数对的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否是从平面几何学习步入坐标几何学习的开始?除此之外,贲老师还在思考:数对的教学,如何以简驭繁?如何表达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学生获得了什么?如何真实表达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过程?天呐!一节课的教学竟然要思考如此之多的问题!不仅如此,还要在具体操作中,探索、修改、设计最适合所教班级学生的最佳方案。这一系列的自问和设计在“教学手记”中都如实地记录着,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和引导。以前写反思不知道该写些什么,现在我明白了。贲老师朴实和凝练的“记实、思考”,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课后,我可以先把引人思考的部分实录下来,然后写出自己的思考,时间久了,这些点滴就会让我永远听从“彼岸”的召唤,永远寻找新的起点,享受到人生摆渡的幸福。

        贲友林老师除了进行了十分缜密的教学思考和设计以外,更开展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例如:1.“用趣播种”——以童话情节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再从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 2.放开交流——例题呈现之后,用三句话适时发问,引发学生对于解决这道题的关键语句,在知识探究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请小老师走上讲台,实现学生、教师、问题的三维对话,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倾听者,做到了真正以学生为本;3.开放课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谈一谈”、“比一比”、“说一说”,书中冷冰冰的陈述,瞬间变成了课堂中的动态感知、实践操作、观察发现,有了自己充分地探索和理解,学习过程自然是妙趣横生。这些智慧的教学方式更有效地开动了学生的学习劲头。

        诚如贲友林老师在《现场与背后》中所说:数学学习中,我们常常看到被精心“包装”的形式多样的题目,意图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固然,这可以改变数学练习传统的“冷冰冰”的面孔,增添“亲和力”,但我认为,更长久的兴趣,让学生“着迷”的,是数学问题本身的吸引力,即用问题的思维含量激活学生,让学生体验数学思考的“酸甜苦辣咸”,享受智力活动的振奋与愉悦。

        贲老师心系课堂,关心课堂教学改革,他用教学行动告诉我们:思想植根于行动的土壤中,生长在思考的王国中。他用自己的思考与实践为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我想,只有追随名师的思想脚步,才能领略教育风采,进入全新的教育境界,成就一名智慧教师。

 

上一篇:《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下一篇:读《现场与背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