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师发展>>阅览文章
发布时间:2018/4/9 14:36:24阅读数:1171作者:史伟琴
观“全国小学语文统编新教材课堂教学高峰论坛”有感
张茜
我很荣幸去杭州参加为期4天的语文部编版新教材的培训。这四天既是疲惫的,亦是收获满满的。说它疲惫是因为这四天的日程排得非常的满,从早晨8点开始,到晚上6点结束,中间只有1个小时的吃饭时间。虽说中午吃饭时间还算充足,但为了找一个好位子,我和王曼老师总是提前20分钟进场。说它收获满满是因为在这短短的四天中我听了11位专家的报告,观摩了10节特级教师的示范课,3节同课异构的《池上》,1节学科整合课《四个太阳》。在这充实的4天中,培训之余我也有了很多思考与收获想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收获分享
在这么多的报告和示范课中,用一句话来概括主旨,应该是:尊重儿童,以学生为主体。这里我要重点和大家一起分享3类课。
1.同课异构。
一节《池上》三个不同地域的老师来上。分别是杭州的徐俊老师,香港的罗一宸老师和马来西亚的郭史光宏老师。
徐俊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和一手漂亮的简笔画牢牢地吸引住孩子们的目光。徐老师通过一些小游戏,如我画你猜徐徐地向孩子们展现出池上的意境来。罗一宸老师的课最为特别,与其说它是一节语文课,不如说它是一节思维拓展课。独特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停地去思考,探究本源,让孩子们在“玩”中度过,时间过的飞快,临下课了,孩子们有的还说还没有上课,怎么就下课了?罗老师的课充分发挥孩子作为学习的主体,考虑到孩子是由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为了让孩子们度过这段“适应期”,自称是“外星的朋友”给孩子们上一节别样的古诗语文课。郭氏光宏老师则是以丰子恺先生的四幅和孩子有关的画进行导入,让孩子寻找童趣,从而走进《池上》这首诗,让孩子从自身的视角去了解小娃偷采白莲的童心,引起共鸣。
三节《池上》,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形式,却有着相同的教学理念,就是:尊重孩子,以孩子为主体,让孩子在“趣”中学。正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主编之一的崔峦教师在解析教材时所说,教好低段语文其中一条就是搞好幼小衔接,弄好平稳过渡。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呢?其中一点就是幼儿游戏化,这也是三位老师给我们呈现的最重要的一点。这3节课,也让我的教学思想发生了变换,原来还可以这样教哩。
2.“摸爬滚打”的阅读课
来自深圳的特级教师—赵志祥老师,给我们带了一节诙谐幽默,生动活泼的阅读课《童谣童趣》。这节课是一节拓展延伸课,课堂上以《弹歌》为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通过《神州谣》和《传统节日》为跳板,拓展《过新年》、《贴窗花》、《年谣》、《扫房子》等童谣,让孩子们不同形式的读,在读中寻找趣味。平时在孩子看来枯燥无味的读书,在赵老师的引领下变得诙谐幽默,孩子争抢着去表现,去尝试。因为对低年级孩子,和他们去分析文章内容是枯燥的。那孩子如何去理解呢?有句话说的特别好:“文章要多去读,读的多了,意思也就能领会了。”赵老师就是用这种最质朴教学方式带领孩子去学习看似复杂的课文。一节趣味的阅读课,在书声朗朗中度过,临下课了,孩子们还意犹未竟。就是这样一位深圳的老子和一群杭州的小孩子,给大家呈现这样的精彩课堂。其实不仅孩子们意犹未竟,连我也意犹未竟呢。
3.“1+1”主题课程
当然,其他老师的课也有特别独到之处,如窦桂梅老师《<神笔马良>等名篇导读》示范课中以文中的插图为桥梁,让孩子重点抓住时间线来把情节理清楚,感受人物的性格。这些都是为了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孩子学会将其中一个故事娓娓道来。阅读教学要注重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从一年级的“和大人一起读”,到二年级的“快乐读书吧”,这就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窦老师教学的成功背后除了有对教材的精确解读,还有着一种独特的教学理念。她在这节课后给我们介绍了清华附小的“1+1”主题课程群建构与实施,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能够以点带面,触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主题课程的实施以一科带领其他科目,如鲁迅主题的活动,从单篇经典教学《阿长与山海经》和《少年闰土》到群文主题阅读教学《鲁迅笔下的儿童》和《他人笔下的闰土》,再到主题实践活动:课本剧《早》,最后到学校实践活动《鲁迅作品人物行》,还有一系列的《纪念鲁迅系列活动》(参观鲁迅的故居,美术课你笔下的鲁迅,明信片的印章刻画)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在孩子的心中,鲁迅不再是一个书中的作者,他的文章也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他变成的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他文章也不仅仅是文字了。这种主题式的教学让孩子们从各个方面认识鲁迅,去理解他的作品,也让学习变得有滋有味。
二、反思自我,砥砺前行
听了这么多的课和报告,我也在进行着反思。作为一名入职还不满1年的新教师,薛瑞萍老师的一句话让我的触动很大。她说:“一个老师要享受课堂上的卡壳,那是生长痛。”细细想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卡壳,不仅是自己的原因,还有是来自孩子们。
作为老师,我个人认为我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控上并不是很强。在语文教学中,一节完整的课是要给孩子留有时间去写生字,一二年纪的写字时间也比较长,大约在10分钟左右。但我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生字词教学上常常要花费很长时间,以至于每节课写字时间总是很赶。一方面是担心孩子实际词语掌握情况不佳而拖长,另一方面有时会给孩子做一些思维发散,时间就这样悄然而逝了。这样的问题不仅是体现在我的身上,其他的老师也有,如曹爱卫老师在上《“贝”的故事》因为学生积极性较高,互动热烈,所以课文教学用时较长,本应有的至少10分钟的写字时间就没有了。原来经验丰富的老师也会有这样的困惑。这让我不禁去思考,为了课堂的教学的完整性,是不是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做一些割舍呢?这样的割舍是有益还是无益的?这就需要我们去探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但课堂卡壳的原因往往会来自于学生,如:小c课堂上坐不住,总是不停动来动去,有时甚至会站起,其背后的原因是自身的多动症。对于这类给课堂造成不良影响的孩子,不去管他也不好,因此免不了会停下脚步去说一下,次数一多,课堂时间也就浪费了几分钟。又如:正上着课,请学生回答问题,某某说不是答案,而是告状谁谁怎么。在低年级的课堂上这类的问题比较多。其实这也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如何处理教学中一些特殊情况。孩子们需要时间成长,老师亦是如此。4天的培训,内容丰富,收获满满。教学的同时也要适时的停下,反思问题,这样我们才能砥砺前行。我也要时刻记住: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用语文教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