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分校东郊小镇小学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教师发展>>阅览文章

“千课万人”培训心得(一)

发布时间:2018/4/2 15:27:20阅读数:2078作者:史伟琴


做孩子们学习上的点灯人

——观“全国小学语文统编新教材课堂教学高峰论坛”有感

                                             王曼

有幸能够参加2018329日至41日在杭州举行的“全国小学语文统编新教材课堂教学高峰论坛”。4天的学习,是一场学术的盛宴,更是一次知识的洗礼。48位主讲专家深入参与到11场讲座、15节课堂教学、5场圆桌论坛当中。学习的时间虽是短暂的,但是回想起来,一句句金玉良言,一个个精彩瞬间,一次次心灵的震撼……让人不断深思,久久不能忘怀,更让我学着做孩子们学习上的点灯人。

一、是什么

只有在思想上指明道路,一切行动才有正确的方向。面对全国统编新教材,开始时的那一层层困惑,随着一场场讲座的展开而逐渐拨开云雾。

小学语文部编新教材主编之一的崔峦教授在讲座中首先就告诉各位与会老师,本次的教材编写,是国家行为,是因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确实如此,追根溯源来看,谁的成长能离开教育?谁的启蒙不重要?作为新教材使用者的老师,要深刻领会,教材为什么要这样做,知其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是每个老师努力的目标。在新编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识好字、写好字、读好文、写好话、养成良好的习惯。

打铁还要自身硬。当明确教育目标之后,发现对教师的要求是更高的。每个老师不仅要有合格的素质,最重要的是要拥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孩子学习上的点灯人,引导孩子们向更深更广的空间进行探索。窦桂梅老师在讲座中强调了指导学生的三个阶段:一是雪中送碳,大量给孩子们输入可能需要的知识;二是见缝插针,有目标的适当指导;三是推波助澜,给孩子空间让他们自己进行学习,进行探索。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正好处于“雪中送炭”的阶段,这是“固本工程”更是“铸魂工程”,因此每一位老师都需要加强自己写字、讲话、读书、作文等基本功练习,练就“真功夫”。

除了懂得教材编写的意图、体系和对教师队伍自身高素质的要求之外,还需要每一位老师认识到“科学性”。学生认知的科学性,6-12岁是孩子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充分利用好这一阶段,方能事半功倍。汉字教学的科学性,汉字的表意、系统、楷书规律,体会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

二、为什么

如果说讲座主要目的为讲述部编教材是什么的话,那么这一场场圆桌论坛解决的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这是一次次思维的碰撞。

在《池上》这首古诗的同课异构教学和辩课圆桌论坛中,让我受到深深的触动。不同文化的交流,不同情感价值观的体现,引发每一位与会教师的思考。来自杭州的徐俊老师,以低年级古诗词教学不求甚解,让孩子们喜欢古诗词是第一要务为目标。课堂中不仅展现了徐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朗读、绘画、书法等多项技艺综合运用,而且展示了徐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润物细无声。香港的罗一宸老师,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一节古诗课在“玩”中开始,在“玩”中结束。学生带着和“外星人玩”的想法开始了一节课,当一节课结束的时候,孩子们每个人脸上都是懵懂的,我们不是还没有开始上课吗?怎么就结束了呢!也许对这群孩子来说,他们不曾上过这样的语文课,但是从他们的课堂反馈来看,他们是喜欢这样的课的。罗一宸老师希望给一年级的孩子一个舒服、开心的“过渡期”,令孩子既感觉有幼儿园的快乐心情,同时可以学到更丰富的知识,让孩子明白阅读与学习的乐趣,从中引导孩子更快乐地成长。马来西亚的郭史光宏老师,通过一首《池上》,向孩子们打开了童真童趣的大门。从童画开始,引出童趣;初读古诗,读懂意思;诵读古诗,读出画面;延伸阅读,玩味生活。四个部分,有机构成了一节内涵丰富的低年级语文课。三个地域,三种不同风格,三位具有魅力的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池上》教学内容,但是每一节课都让参课学生满载而归,与会教师叫好连连。

年龄不同,视角自然不一样,怎样从儿童智慧的角度看儿童言语交际这一问题困惑很多。周一贯老师说,思维的交际是可以增值的,而且是成倍增值,可见低年级对孩子思维的教育和训练是何其重要。张云鹰老师强调言语是开放性的,特别是在6-8岁这个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台湾的赖玉连老师温声细语、娓娓道来,她认为教师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时间。虽然一直在强调“生本课堂”,但是大多数的时候学生依旧不是课堂的主体,许多教师说代替了学生说,教师想替代了学生想……学生易游离于课堂之外,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试想如果低年级把一堂堂语文课变成一次次表达,一次次倾听,一次次交流也许效果更佳,毕竟语言需要自由放飞,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童音童语皆是诗。请勿磨灭孩子语言的真实性和想象性。

思维需要碰撞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圆桌论坛正是这样的平台,看似毫无章法,但是句句针砭时弊,引人深思。

三、怎么样

作为老师最大的舞台就是自己的讲台。三尺讲台上,展示别样的风采。本次高峰论坛共有15节展示课,这15节课各具魅力。有许焉娜老师《大象的耳朵》一课中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有史春妍老师《动物儿歌》完整有序的课堂进程,有张亮老师《四个太阳》中学科整合的精彩呈现,有新加坡庄佩玲、李艳芬老师带来的《在咖啡店吃早餐》的地域特色……

每一节课都是老师们精心准备的盛宴,一节课虽然呈现出来的是教师需要传递给学生的知识,但是更深层次的却是教师们的教育追求和教育理想。窦桂梅老师在执教《<神笔马良>等名篇导读》时首先设定的主题是“书中的儿童”,因此整节课是以《神笔马良》中马良为主要对象,进行研读展示,让学生站到了课堂正中央,让学生进入到情景中进行学习,虽然理解不同人物特点,但是重点是与学生自身年龄特点相契合的儿童特点,因此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距离感也大大减小。在接下来的讲座中窦老师更是就这节课详细介绍了清华附小的主题课程群建构与实施,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能够以点带面,触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与窦老师老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香港的罗一宸老师在阐释自己的课堂教学时,他说希望自己的课可以是一把钥匙,一把让孩子课后能够主动翻开课本,探寻其中奥秘的钥匙,而不仅仅是认识几个字,会说几句话那么简单。一定程度上,老师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影响着学生的认识能力,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需要有一桶水”的原因了吧!教师没有崇高的理想,怎样点亮学生的学习之灯呢!

课堂不一定都是完美的,但课堂都是真实的。真实才能有效,有效方能显示出其中的智慧。曹爱卫老师在执教《“贝”的故事》一文时,因为学生积极性较高,互动热烈,所以课堂前部分用时较长,本应有的至少10分钟的写字时间就没有了,如果从课堂的完整性来说,这也许是本节课的一点点遗憾。徐俊老师班级里有个第一排的小男生从上课开始就处于兴奋的状态,虽然不大声说话或者打扰他人,但是基本上也没停止过活动。一会儿手舞足蹈,摆出各种姿势;一会儿对着屏幕,做出各种搞怪的姿势;甚至不时把校服拉链打开,整个头缩进校服里面。看台上与会老师们忍俊不禁,仿佛眼前出现的就是自己班级里面的那个“淘气包”,同时不禁为徐老师捏了把汗。其他的语文课上,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教学问题和课堂状况,但是每一位执教老师,都用自己的教学技艺直观的让学生认识问题,了解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甚至有的大师们还会进行适当延伸,点亮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之灯。

4天的学习很快结束,收获也不仅仅是以上破碎的只言片语,更多的那些时常萦绕在耳畔的话语,或者是偶尔闪现在脑海中的某个画面。“未来不是我们等待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它的道路不是找到的,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走出这条道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道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本身。”期盼可以做更好的自己,更好地与孩子们一起学习,善待每一个我们遇到的孩子,点亮他们的学习之灯,照亮前进的道路。

 

上一篇:我与孩子的教育故事(三)——一颗陈皮糖的故事
下一篇:“千课万人”培训心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