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分校东郊小镇小学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教师发展>>阅览文章

《此岸与彼岸》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6/3/1 8:55:13阅读数:1134作者:马星星


《此岸与彼岸》读书笔记

吴思思

1. 对话的形式不能狭义的理解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言语层面的交流,而是指对话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与碰撞。

2. 教即使是“错误观念”,也很可能是由于不同的认识方式所造成的。从学生角度来看,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性,它构成了与科学家的观念(即所谓的“标准观念”)相平行的另一类“替代观念”。接纳错误,要善于用慧眼与机智辨识。

3. 在对话过程中,学生被“唤醒”、“激发”和“升华”,他们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实现自身主动的建构——获得知识技能,增长智慧才干,完善主体人格。

4. 为什么情境符合文本要求,却不受孩子欢迎?道理,我们早就明白:我们成人认可,儿童未必认同。创设情境,教师不能一厢情愿、自以为是,要考虑儿童的心里需要,用儿童而不是成人的眼光来观察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用他们已与亲近的、易于接受的途径、方法来设计教学。

5. 面对学生的成长,教师应该有耐心,等待学生完成内在生长,不去打破其破茧的过程。卢梭在《爱弥儿》中这样写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长大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6. 教育生活是一个不断地进行阐释性思考和行动的实践。孩子们持续地理解自己的生活,不断地形成对成长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的理解。

7. 换一种观察视角,换一种思维方式,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我们在思考时,是否需要换另一种声音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走进死胡同!

8. 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生物学家施瓦布提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环境是课程不可分割的有机构成,教材也获得了作为教学媒体的位置。施瓦布认为,“教师即课程”。教师和学生都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对学生而言,“创造和接受课程变为同一过程,该过程导致儿童行为、成长和成熟的能力增加”。

9. 哈贝马斯认为,教育的“思”有三种:一种是“技术之思”,二是“实践之思”,三是“解放之思”。“技术之思”基于的是教育技术层面的思考,主要是教育者考察自己是否遵循了既定的教育教育教学方法、规范以及能否有效的实施现既定的目标,并审视课堂教学情境中种种技能与技术的有效性,探究教学主体目的的适应性和教学策略的合理性;“实践之思”是教育者探寻自身教育观念所依据的理论及知识体系,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思考; “解放之思”是教育者根据自身所持有的标准衡量整个教育及所处的环境,提出批判性意见,并就教育生活对学生的价值进行思考。

 

上一篇:读书随笔
下一篇:我校开展期初培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