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分校东郊小镇小学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教学管理>>阅览文章

从新开始,由心出发——记东郊小镇小学语文高研班新学期首次活动

发布时间:2019/9/18 15:40:49阅读数:1024作者:李娜


从新开始,由心出发

——记东郊小镇小学语文高研班新学期首次活动

秋风习习,暑热渐去,校园里飘荡着丝丝桂花的香味。918日上午,东郊小镇小学语文高研班在游府西街小学宁校长的带领下于学校录播教室举行了首次教研活动。

1

课堂展示篇

在本次活动中,庄雯雯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的《坐井观天》。庄老师教态亲和有力,孩子们在她的带领下学习了这篇有趣的寓言故事。课堂上,庄老师以“课文中写了哪两个小动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为线索,让学生整体感知了故事内容;以“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为抓手,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到青蛙的自己为是和小鸟的诚恳相劝,再配以扎实的朗读教学和写字教学,学生既学习文本知识,也体会到寓言中的道理。

IMG_1398

4

研讨评课篇

课后,高研班的老师们围坐在一起对课进行了研讨。首先,庄雯雯老师向大家阐述了自己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中所产生的困惑。接着,听课的四位高研班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讨论十分热烈。赵燕老师指出,故事的教学应在情景中开展,中低段的语文课堂上应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张婷老师充分肯定了借助实际生活帮助学生难懂的词语的贴心设计。马星星老师认为字词教学应是中低段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巧妙的动词感知学习充分激发的学生积极性。张茜老师认为课堂问题的指向明确才可学生学习事半功倍。

最后,游府西街的宁校长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认可,肯定了东郊小镇小学青年教师的成长迅速,给出很多宝贵的意见,解答了青年教师中在教学中的困惑。她提出:第一,教师们要推陈出新,应以部编版新教材的课后习题为抓手,设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第二,字词教学应是低段教学的重点,对于重点词语教学,教师应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帮助理解,在拓展教学应有近到远的开展,有意识地积累词语;第三,在课文教学中,学生往往缺乏概括能力,因此中低段教学中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是必要,教师应有意识地循序渐进的培养;第四,人物的语句朗读指导除了关注提示语本身和标点符号,还应关注细微之处的情境中语句的表达和提示语的位置变化。

5

活动反思篇

《坐井观天》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在把握教材时我将无边无际大话三个词作为文章理解的关键。

首先,在引导学生了解无边无际时,我设计了大海、沙漠、草原、森林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是无边无际,体会文字背后传递的情感意图,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出小鸟赞叹天很的语气。实现对第一次对话的理解。

   第二次对话中,我主要抓大话,这个关键词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大话这个词,来把握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时的心情。在教学后,我感受到学生对于大话的含义并不清楚,可以采用让学生去找青蛙眼中小鸟的大话

第三个关键词,在第三次对话中出现了两次,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是。另一个小折射出了小鸟的虔诚,真诚相劝。

在学习策略上,我通过游戏导入,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学过的内容、生活实际以及已有经验进行联想理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

——庄雯雯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如何走向处,一是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应走向深处,比如对无边无际的理解,不是空洞的解释,而是用鸟儿飞过了哪些无边无际的地方来体会天空的无边无际。再深一点,用替换近义词的方法进一步理解词义,这样以后学生在写作中也会揣摩,何时辽阔,何时一望无际,何时无边无际。二是对关键情节的感悟应走向深处,故事中的关键情节,是紧密联系的串联起来构成故事内容的整体的骨架,就是文章的脉络。教师要注重这些重点情节的教学,引领学生用心揣摩体会,故事中那些表现力极强的部分,可以给学生留出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以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让学生把自己当做童话故事的主人公,也许学生会有比故事主人公更精彩的奇思妙想,而在儿童逐渐成人化的今天,这些极富夸张想象的情节不恰恰是我们还原童心的好契机吗?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还应走向处,此为生活之生。井沿离学生的生活很远怎么办,可是杯沿离学生的生活很近,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生活里的文本,让学生可以更轻松地进入文本。新课标指出,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时也可以让学生跳出文本,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说说坐井观天一样的人或事,进一步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和对故事的感悟。同时,让学生说一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的随见所闻,在实际运用中加强语用训练,培养语感。

——张婷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课文的教学目标中,常有一条“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课堂之上,知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读、齐读等各种方式的朗读让课堂变得书声琅琅,老师在教学中也格外注重的朗读指导,然而实际教学后,除了孩子们会读的熟练外,几乎看不到什么变化。有感情的朗读往往就成一种形式。在日常教学中,我也有一种明明废了气力,花了心思指导学生朗读,可学生依旧读不好的无力感。因而,我常常思考如何做好朗读教学?

在庄老师执教的《坐井观天》一课,她是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人物所说的语句中关键词,感悟人物所说话时的语气。我想朗读教学的基础应该是基于师者对于文本的钻研和理解,如果我们无法静心去理解文本,何来指导好学生的朗读呢?

——张茜



首先来谈谈我的庄老师的这节《坐井观天》的感受:一开始,老师就引导孩子找到课文写的是什么事这一问题,引发孩子的思考。因为这个年段的还在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去找到问题的答案。而老师正是抓住了这一良好的契机,为整堂课孩子的主动积极参与奠定了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个亮点深深吸引着我,那就是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画作为板书的主要构成,帮助孩子理解井沿,也让孩子们通过对青蛙和小鸟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了解,感知两个小动物观点不同的原因。最后,老师还抓住这一关键字,引导孩子揣摩其内涵,这样寓言故事的比较抽象的内涵就更加容易理解了。


上一篇:骨干引领 共同成长——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报道
下一篇:新学期,新开始——东郊小镇小学首次教研、备课活动反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