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分校东郊小镇小学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教师发展>>阅览文章

为学生之学而思

发布时间:2019/11/22 10:05:29阅读数:1226作者:李娜


为学生之学而思

——东郊小镇小学语文高研班11月活动总结

十一月,虽已渐有些寒意,但高研班的老师们学习的积极性依旧高涨。十一月,在宁校的指导下围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老师们进行了多次研讨和课堂教学。

IMG_20191113_093233

课堂展示篇

1120日上午,经过个人备课、小组备课、集体备课之后,张婷和张茜两位老师带来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两节精彩语文课。

张婷老师执教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第一课时。张老师通过两个视频所代表的不同时期进行课程导入,顺利将学生带入到100多年前那个特殊的时代。随后抓住单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文主题,进行情感引入。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课的重要语文要素。张老师牢牢把握住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表格,引导学生学习怎样提炼概括事件,并将几件事整合成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的原因是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

IMG_20191120_084723

随后张茜老师执教第二课时。张茜老师教学目标清晰,重点突出。课堂上能够进行有效生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张老师通过周恩来耳闻中华不振之后的疑惑不解目睹中华不振之后的立志振兴中华,这一过程是周恩来发生转变的过程,更是学生理解周恩来之所以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过程。张老师有的放矢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图片和语言描述进行相关资料补充,让学生更好理解周恩来,认识那个特殊的时代,从而能够居安思危,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IMG_20191120_092913

研讨评课篇

两节课后,高研班的老师们围坐在一起进行专题研讨。

首先,张婷和张茜两位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中产生的困惑进行阐释。张婷老师表示,引导学生进行多件事的概括总结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效果存在差异,课堂朗读指导偏少。张茜表示则表示学生虽然能够理解周恩来,但谈谈自己的志向的时候,学生往往无话可说。

接着,听课的其他老师也畅谈了自己的所思所感。马星星老师说,两节课的课时划分清晰合理,符合学情,课外资料的补充,很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赵燕老师认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一直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执教老师如果能够抓住重点,各个击破则更好。庄雯雯老师充分肯定了这两节课中执教的老师都很好的运用了表格,这是指导学生进行提炼概括的一大法宝。王曼老师则说出了自己的困惑,怎样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生字教学。

最后,宁校针对活动中产生的现象和老师们的困惑进行了分析总结。第一:把握年段特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属于四年级课文,学生处于从中段向高段过渡期。教学过程中要紧抓年段目标、单元目标、教学目标,这样教师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第二,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本课老师们用到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但是分工指导不够,不能够实现真学习。第三,朗读指导要到位,朗读不仅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更是教学目标,要让朗朗书声从语文课上开始。第四,老师的教学语言要规范,一言一行中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要保持着职业的敬畏之心,用细腻的感情投入工作,也定将能够有所收获。

IMG_20191120_102258

活动反思篇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每个老师都幻想着所有的孩子都把课堂讲授的内容听得懂、学得会。课时学生个体之间本来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想按照预设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是不太可能的,那老师应该怎么办呢?
  每个孩子都自带方向,研讨室师傅说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们各种的特点,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去制定教学计划。于是在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用足够的时间利用表格去教会孩子如何概括多件事组成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首先表格的设计要合理。不是为了使用表格这种手段,而是使用表格是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服务。比如在最初备课的时候,我们设计的表格的顺序是事件、主要任务、做法和周恩来的想法四个板块。在实践的过程中发信,时间地点人物放在前面,把事件放在后面更有利于孩子去借助这一手段理解梳理课文的内容。其次,在最初设计表格并使用的时候,老师仅仅是让孩子把表格填写完整,就结束了表格的作用。这样孩子在借助表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有点啰嗦并且条理性不强,仅少数孩子能较好地说出来。修改后我们决定当孩子们填写好表格以后,交流时用一句话概括出所填的内容。真正做到不仅仅是提炼,还要把握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最后出示表格的同时让学生连起来说一说,这一做法是面向全班大部分学生的,让大家知道填好表格后还要恰当使用表格。
   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真正给孩子方法的指导,脚踏实地地由扶到放,才能让大部分的学生真正有所得。

——马星星

方法大于知识,能力大于方法

在课堂上,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清晰目标,提升能力。就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来说,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设立了这样一个教学目标:围绕中华不振把握文章写的三件事,并能够结合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整合三件事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学法指导尤其重要。因此,教师设置这样的教学目标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此项教学目标怎么落实呢?教师很巧妙地设置了一张帮助学生梳理主要内容的表格,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把梯子。但在课堂上我们也发现很容易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就是为了填表而填表,有的学生课前借助工具书甚至已经对老师提的这个问题的答案了然于胸,此时的填表自然也显得格外顺畅。教师本来预设这个环节要花费很长时间,可谁知部分学生太配合,课堂竟行云流水。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千万不要被这种课堂假象所迷惑,我们心中要时刻清醒地知道我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什么,我希望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能习得什么方法,获得什么能力。我们需有这样的意识:教学手段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我们不能局限于花样百出的教学形式的表演,而应智慧地运用好教学手段,使之最高效地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

因此,在学生简单说出答案之后,教师的指导很重要。教师除了判断是否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甚至板书学法,让学生在互动中习得学习方法,在思维训练中提升学习能力。方法大于知识,能力大于方法。

——赵燕

课堂上,学生的愤怒之火如何被点燃,为了把学生自己的爱国情感引向一个高度,我出示补充材料《火烧圆明园》让孩子直面历史,直面一个中华不振的时代。课堂上,我感受到学生的心灵受到的震憾,与少年周恩来的心灵产生了共鸣。接着教学中创设情境多次让学生激情朗读周恩来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本篇课文从内容上看,涉及很多方面,诸如: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之一振的胸怀和报负。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研透中华不振又是学习中华要振的基础,研透了中华不振,学习中华要振就能水到渠成。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阅读的规律,以读为本,从整体感知入手。通过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引导学生抓住了中华不振这个词,让学生初步体会中华不振的内涵。能够讲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本课训练的重点,表格是一个帮助学生理清线索的工具,但若是没有使用好,便成了学生自由表达的束缚。本次我执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结合宁校和老师的指导和建议,对本节课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语文教学方法的反思

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少不了训练与方法,这节课教学生概括的方法,有时候重方法轻文本,稍一重能力便轻情境,总之,教方法的痕迹略重了一些,可能是由于我讲述和指导得多了一些。

2.如何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氛围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本节课中,书声琅琅显然不足。在讲解立志振兴中华的片段时,应及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朗读,指导朗读的方法。有人说: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语文课堂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人物感情的主要方法,以声传情,以情动人让学生从朗读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感、情感。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语文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为什么而教?怎么去教?由于是一篇多件事件组成的文章,要讲清楚主要内容学生会难以讲述,扶得会比较多,本节课老师牵引学生学习的地方多了一些,应该围绕中心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自学给孩子更多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可能还会从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张婷

本周高研班教研活动聆听了张婷老师和张茜老师执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
   张婷老师的第一课时在字词教学上稳扎稳打,在精读课文体会中华不振时,不仅通过学生感悟文本,还准备了一组直观的更能反映中国人惨状生活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感受在中国的土地上华人如狗、中国割地赔款、外国人践踏中国土地、蹂躏中国人的历史背景,激起了学生的内心情感,课文朗读感悟深入学生心灵,张婷老师不仅将课文朗读作为理解文章的手段,更是达到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教学目标。
   张茜老师的第二课时感情充沛,上课充满激情,用自己的情绪感染了全班孩子。把这一课的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学生铿锵有力的朗读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也在孩子们心中生根了,润物无声中对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进行了落实。
两位老师的课十分精彩,感触颇深的是关于课堂用语的精确性这一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在语文课堂中,语言表达是否精确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合理的运用课堂时间就要精化自己的语言,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反复打磨自己的语言。
   教师语言的精确性体现在遣词造句上。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通畅,无句法、用词上的错误,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语言的样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语感训练,教师用语的精确性对学生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在小学生看来,教师是知识和智慧的代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自己可以模仿的,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起到正面的语言示范作用。

——庄雯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四上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一个真实的故事。虽然故事时隔时间不算很长,但由于故事所处的时代背景特殊,所以学生在学习时很难产生共鸣。

在集体备课之前,我和伙伴划分之后,所执教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主要是学习课文的第三个故事——目睹中华不振。为了让学生可以和周恩来产生共情,我在初次设计时主要通过时代背景的渲染,抓住段落中关键句周围的中国人都紧握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感受当时社会中国人的无奈与愤怒。我在初次备课时,虽然精心准备,但备完之后我有三点困惑:一,第三个故事在这样的设计中内容变得松散,可是该如何调整呢?二,课后习题中的第二题中周恩来所写的那首诗该教学到什么程度合适?三,小练笔的练习是放在课堂之上还是指导后课后完成?

以上的三点困惑在集体备课之后,我得到解惑。由于这篇课文是用了倒叙的手写的,首先根据三个故事发生时间的顺序,课时的内容上做了调整,我所执教的第二课时主要学习课文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故事。在宁校的巧妙指导下,在教学中运用表格让孩子寻找每个故事中的人物、做法和周恩来的想法。在使用的表格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比看出人物做法,从而体会周恩来的想法。再次备课后,我做出了详细的设计,表格的使用能帮助学生提炼信息,但是在教学中不可脱离文本,没有了文本会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枯燥无味,所以将表格和文本学习相结合起来。

在初次上课之后,第二课时中的我所预设的情感目标基本达成,让学生在学习后两个故事中,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状况后与周恩来产生共鸣:中国人的无奈、悲哀,整个社会状况的混乱,这才有了周恩来修身课上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响亮回答。但即使在做了充分的准备,将过渡语等详细地写下来之后,我在课堂上还是出现教学用语不准确的问题。例如:在看完了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沉重图片之后,我用欣赏一词,好不容易创设的情境一下子被打破了。可见教学用语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觉得教学用语是一门值得好好深修的课,而年轻教师往往在这个方面是十分薄弱的。教学用语不仅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回答,还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的作用。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得规范自己的语言,要学会敬畏。一堂课从备课到复备,再到试上,收获良多,闲暇时的自我反思,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仍需努力。教学之路也是老师的不断学习之路。

——张茜

11月围绕《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文进行了多次教学研讨,收获良多。首先,教师需要有规范的教学语言。语文老师的一项职责就是教会学生规范使用汉语,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教师自己规范使用汉语。只有教师的规范才能给学生以示范,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对职业保持着敬畏之心,方能用细腻的情感,体会教育的温情。教师的职业润物细无声,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触动学生的某一个点,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课堂上用语的规范也至关重要。

其次,把握教材的意图。不同版本的教材有不同的理念和意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边文章本来在人教版的教材当中也有,但是和现在的部编版的教材选文内容有所不同。人教版中三件事的排列是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立志振兴中华,部编版中顺序为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其次,人教版中民族意识更强,选文中出现租借”“闯入”“帝国主义列强”“洋人等等词语,部编版的选文中这类词语减少很多,更多强调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正视历史,振兴中华。

最后,课堂是一个有机体,需要环环相扣。借助表格引导学生进行多件事情的概括是本次课的一大亮点。第一课时利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构成的表格,帮助学生梳理全文,让学生学习有了支点,有法可循,抽象的语文概括也变得具体可感知。第二课时利用事件、人物、做法、想法将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华不振这两个事件的发展过程清晰展现出来,学生能够按图索骥进行学习,了解特定的历史背景,从而能够与前文立志振兴中华相辅相成,完整呈现了一节课。

——王曼

上一篇:学之有道,习之亦有方--记高研班第二次教研活动
下一篇:家庭教育的影响VS学校教育的影响——南京市东郊小镇小学第三届青研班辩论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