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师发展>>阅览文章
发布时间:2018/2/5 9:42:53阅读数:993作者:李娜
读《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有感
读了这本书才真正的明白:传说中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一座由他自己雕塑的象牙姑娘,并且为之魂不守舍。爱神阿芙狄罗忒被他真诚的爱所感动,就让那尊美女雕像活了起来。据说:大文豪肖伯纳根据这一神话创作了话剧《皮格马利翁》;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也借用了“皮格马利翁”这一神话的寓意,做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
在196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来到一所小学做一次实验: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以非常夸张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学生”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班主任,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个谎,因为名单上的学生原本随机挑选出来的,并不是经过筛选的。)在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名单上的学生,各学科的成绩均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各方面都在向更优秀的方向发展。这便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效应表明:作为期待者(如皮格马利翁或教师),以自己的全身心(认识、情感、态度等)投向被期待者(如少女雕像或学生),这样的角色期待,对一个人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认为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一种期望效应,或者说是心理暗示。
联想到我们在课堂上对待学生是否过于负面的影响,长期“恨铁不成钢”的期待是否会带给孩子更多的压力,值得我们思考。
李娜
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