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师发展>>阅览文章
发布时间:2018/2/7 12:18:10阅读数:961作者:赵燕
在记录教育随笔中成长
回想自己从事教学工作的这两年多来,我一直满足于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总是不停地赶路,结果往往错失了欣赏路旁风景和反思成长足迹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和《我怎样写教育日记》这两条建议,对我的触动很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建议每一个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写作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科学论文,而且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而我每当写到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时,却总觉得无从下手,没什么好写呀,写什么呢?不就是每天上课、下课、处理些鸡毛蒜皮的事吗?同样是教师,我为什么总觉得无话可写、无事可说呢?
读完这两条建议后再想想: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乏可写的东西。有时候同学间的一次争吵、和家长的一次交流,都可以点燃我们灵感的火花,只是我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等到再想写时已不留痕迹了。另外我觉得善于观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同事们在一起互相讨论的问题:哪些课堂效果如何,哪个学生喜欢插嘴,哪个学生能回答比较有创意的问题。我时常看了别人写了以后才发觉,我也有这样的事呀,为什么自己就不知道写下来呢?原来自己太粗心,不善于观察,教育随笔就无从写起,所以我们要写好教育随笔必须做个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在自己的眼睛里留下痕迹,随时随地记录下来,这样就会拥有很多宝贵的财富。当然,只有观察也是不够的,在观察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勤于反思,这样我们的教育随笔才会有血有肉,有思维的深度,并最终指向下一次更有效的教育实践。
我觉得我们可以尝试写三种类型的教育日记或教育随笔。一是读后感:读完一篇文章,一本书后,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甚至可以借题发挥,讲述自己的阅读感受。二是观后感:观看或访问一所学校、一节课、一个学生、一个教师、一个校长,记录自己观察或访问的感受。三是做后感:既有学习,又有观察,就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改变,在改变中不断改善自己的生活。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和改变生活的过程叙述出来,就成为做后感。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面向教育事实本身”来记录自己的阅读日记、观察日记和行动研究日记,并通过这些日记和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我们一定会在教育事业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赵燕
20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