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3/27 11:37:12阅读数:145作者:朱露
科学引深思,教研促成长
——南京市东郊小镇小学科学组教研活动
为引领科学教师关注学生探究实践中发展科学思维,不断提高科学教学活动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南京市东郊小镇小学于3月在二楼实验室举行小学科学研讨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是南京市东郊小镇小学曹淑云老师执教。曹老师在三年级《声音的产生》一课中,通过一个游戏“今天用直尺、嗓子、小鼓、音叉玩一个让物体发出声音游戏,跟着我的手势变化,发出声音或者停止发出声音”开始,接着提问学生“通过刚刚的游戏,我们发现同一个物体有时会发出声音,有时不会发出声音,基于这个现象你能提出一个什么科学问题呢?”在深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问题时,教师提问“你觉得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说说你的猜想? 你的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产生证据意识,接着教师提供钢尺、鼓面、音叉等多种工具,学生采用敲击、弹拨等方法,观察它们怎样发出声音,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并且鼓励学生借助多种感官,如用手轻轻地触摸发声物体,全方位地感受物体发声时的变化,对发声物体“来回快速的运动”状态进一步确认。教师在课的最后指导学生围绕三个问题展开探究实践和科学论证:敲竖笛和吹竖笛发出的声音不同,说明了什么?用力抓住竖笛,为什么还是可以吹出动听的音乐?按住不同的孔洞,为什么可以吹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这三个有层次、关联性强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气体和固体一样,都能通过振动产生声音;竖笛的外壳停止振动后,里面的空气仍然能产生声音;孔洞能改变空气的振动。层层推进的问题设计,使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走向深处。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得到了发展,科学思维走向高阶,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研深”,才能延伸。我们将继续深入研读新课标,立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有效结合,使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相信老师们都能够继续努力学习,深入思考,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