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分校东郊小镇小学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教师发展>>阅览文章

以学定教,以教促学,以评导学

发布时间:2019/5/13 13:49:52阅读数:2601作者:李娜


 著名作家张晓风曾这样写到:“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道出了多少母亲把孩子交给这个世界之后的担忧,这也是我们的教育急需思索的问题。同样,试想一下,上小学之前,有多少孩子是对语文的世界怀有神秘感,抱有极大兴趣的;可仅仅经过短短几年的学校语文学习,当时的兴趣和期待又剩下多少?我们的语文教学,究竟给了孩子怎样的语文生活?

 “以学定教”,其实质即“教”为“学”服务,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需要等实施相应的教学,并依据学生的学习状态不断调整教学预设、教学引导和教学生成等,从而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一)把握“已知”——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已知”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情感体验等。要准确预判“已知”,教师就得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对学情从上述三个方面加以分析。比如本月我们研讨的苏教版四下《黄河的主人》这篇文章,备课之初,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再确定本课教什么,怎么教。对于本篇课文的学习,多数学生对黄河不陌生,但是对羊皮筏子了解不清楚。在以前学习中,学生能够知道正面描写的手法,但是对于侧面描写以及作用理解有难度。因此,根据学生的“已知”,本节课教师重点要引导学生了解侧面描写在突出人物品质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教会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正确使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如此,在预设阶段就析清学生的“已知”,教师除了要钻研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还必须钻研单元体系,甚至整套教材,对每一个知识点都需精准把握。教者对“已知”了然于胸,就能在课堂实施中始终抓住中心,避免偏差。

 

 (二)分析“未知”——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未知”也就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生长点,也是本节课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未知”从哪里来?特级教师陈林静来我校指导时给我们青年教师提出了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从学生预习单中的疑问中来。预习单不是作业,而应是有助于学生思考、学习的梯子,也是教师发现学生“未知”的一个好帮手。教师应及时对学生预习单中的问题进行梳理整合,选择重点问题课堂重点落实,真正做到以学定教。这样的课堂才是灵动真实的,才会时刻流淌着思维的魅力。

 

 

 

(三)明确“需知”——以此作为教学的关键点

在把握“已知”,分析“未知”的基础上,教师方可明确“需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四)主动“探知”——以此作为教学的着力点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以提升学生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始终需要把学生放在学习的最前端,引导学生主动探知,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求知、大胆质疑”,教师才能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解决问题,真正意义上做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陈特在评课时提到了课的“并联式结构”,区别于传统教学中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教学环节一环扣一环的“串联式结构”,“并联式结构”是一种开放的,有利于学生思维力训练的教学结构。就拿我执教的《黄河的主人》一课来说,我采用的就是传统的“串联式”教学,教学问题一环扣一环,从黄河讲到艄公,再到筏子、到“我”和“乘客”,最后进行总结。整节课老师“牵”的痕迹过重,老师指向哪儿,学生就学到哪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束缚。陈特提出,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教师不妨采取这种“并联式”策略:先引导孩子发现作者在写作时关注到了哪些方面(黄河、艄公、筏子、“我”、乘客)?再让孩子选择自己想探究的一个方面在小组内围绕主问题进行探究,让孩子在课堂上真正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最终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在把握“已知”的基础上,分析“未知”,明确“需知”,最终促进学生主动“探知”。“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把语文课堂变得简单,变得有实效,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才能给孩子一个他们真正喜欢的语文生活。

 

 

 

 

上一篇:“新学期,新起点,新高度”班主任专题培训
下一篇:解读核心素养 深化课堂改革